88彩
热点资讯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回忆父亲李先念
回忆父亲李先念

发布日期:2025-08-04 23:51    点击次数:89

回忆李先念

▲李先念全家福

李先念共有四个子女,三女一男,长女李劲是和前妻尚小平所生。1949年,李先念和林佳楣结婚后,育有三个孩子,分别是二女儿李紫阳、儿子李平和小女儿李小林。四兄妹全是共产党员。

我有幸得以拜访李先念的三个子女,聆听他们分享父亲在他们心中镌刻下的深刻人生烙印。

李紫阳:父亲记挂的两事

▲李紫阳(前排左二)

走进解放军305医院那间狭小的办公室,记者有幸遇见了李紫阳。她现任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一职。李大姐性情热情、爽朗,其面容与父亲颇为相似。她向我们娓娓道来关于李先念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1909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之际,李先念在湖北省大别山区的黄安(现名红安)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降生。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由于母亲奶水不足,他不得不与自己的外甥一同依靠姐姐的乳汁存活下来。

李紫阳回忆道:“家境贫寒,李家全年仅有三个月能够勉强度日,余下的月份便需依靠采摘野菜度日。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岁月里,祖父李成元却坚持让全家人节衣缩食,资助父亲在私塾中学习了两年。”在私塾中,李先念勤奋好学,不仅读书刻苦,对算盘的使用也尤为娴熟。1921年,年方12岁的李先念辍学后,便开始跟随师傅学习木匠技艺。三年后,他毅然独自前往汉口,开始了学徒生涯。

在汉口的球场街,藏匿着一家不起眼的棺材铺,那里便是父亲辛勤劳作的地方。正是在这间铺子里,他得以近距离接触社会底层的劳动大众,深刻感受到了他们所承受的艰辛与困苦。李紫阳如此陈述。

1926年深秋,国民革命军的铁骑踏进了武昌城。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先念按捺不住心中的热血,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故乡,投身于革命的风暴之中。在家乡的土地上,他接触到了《湘江评论》、《共产党宣言》等进步的书籍和刊物,对革命的真谛有了更深的领悟。凭借他的文化素养和阶级觉悟,李先念迅速被委以重任,成为了高桥区委农协执委和工会主席。翌年秋季,李先念引领着贫苦的农民群众发起了黄麻起义,一举攻占了黄安、麻城两座县城,并创建了鄂东农民军。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而开启了那段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60年银元

李紫阳回忆道,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父亲历经无数激战,屡经生死考验,然而即便步入晚年,心中仍有两桩未了之事,始终萦绕心头。

‘子弹无眼,你怎么能冒险来到战场?’说完,便匆忙告别。然而,谁料这竟成了他们母子永别的时刻。”

“整整六十年后,父亲在北京医院的病榻之上,最牵挂在心的依然是祖母。他时常喃喃自语,‘我夜里又梦见了妈妈......’”

李先念心中难以磨灭的回忆之一,便是他在红四方面军与西路军的战火洗礼。1936年11月11日,陈昌浩担任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正式成立,李先念亦被任命为军政委员。他们遵照中央的指令,着手开辟河西走廊。翌年春季,李先念在倪家营子展开了艰苦的防御战,经过五十余日的激战,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红30军的人数锐减至仅剩3000余人。在此之后,西路军于石窝山总部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决定将剩余的兵力划分为三个支队。徐向前与陈昌浩返回陕北汇报军情,而李先念则肩负起全军指挥的重任,亲自率领左支队,王树声指挥右支队,转入游击战。

石窝山分兵之际,李先念率领部分兵力奋勇突破重围,攀登上了祈连山脉。穿越此山时,李先念与部下们共度了长达43个冰封雪锁的日子,饥渴交加。期间,李先念亲自放弃骑马,将坐骑让给年轻战士背负枪支。直至4月底,李先念终在新疆的星星峡与陈云、滕代远所部胜利会师。那时,跟随李先念的西路军战士仅剩600余人。史料记载,西路军在开拓河西走廊的征途中,伤亡惨重,一万余名战士英勇牺牲,九千余人被俘,五千多人惨遭杀害,四千余人流离失所,仅有六百人抵达新疆,数百人返回延安。在漫长的岁月里,西路军的败绩常被归咎于未能克服张国焘的错误路线。

李紫阳感慨道:“对父亲而言,西路军那段经历是刻骨铭心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曾深情地表达愿望:‘我恳请国家再为我付出最后一笔,将我的骨灰撒向大别山、大巴山以及祁连山三地。若非如此,我将无法面对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们……’”

李先念去世后,遗体火化时,竟然发现了一片隐藏在他身体内达60多年的弹片。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把他所有的遗物都交给了国家和纪念馆,只有这个见证了丈夫戎马生涯的弹片,她舍不得捐出去。这一遗物,也成了父亲留给子女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不允许子女经商

在孩子的心中,李先念既是一位严谨而又宽厚的父亲。

李紫阳略显惋惜地感慨道:“幼时,我们与父亲共度的时光实属寥寥。我们这一代,俱是解放初期所诞,年纪尚幼。‘文革’时期,我尚在初三,妹妹则刚刚小学毕业。那会儿,父亲主管经济事务,他每日清晨五、六点钟便踏入办公室。我们晨起时,常难觅其踪;而放学归来,他亦鲜少在家。有时我们已安顿入睡,父亲方才归来。”

纵然繁忙,无暇与孩子们共度时光,李先念在育儿方面却格外严厉,诸多禁令被他一一订立,诸如禁止孩子们身着背心、拖鞋上桌共餐等。

李劲行事谨慎,鲜有人知晓她的身世。听闻此言,李先念总会陷入沉思,继而赞叹道:“这女儿真是颇有志气!”李紫阳对姐姐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她感慨地说:“姐姐始终陪伴姐夫在深圳开拓事业,又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勤恳工作,他们二人行事低调,鲜有人知道她与我们家族的联系。”

1954年,李先念肩负重任,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之职。自此,他主掌国家经济大计,历时26载,被誉为“大管家”。然而,这位一生操持财政大权的李先念,对自己的子女却有着严格的要求——严禁他们从事商业活动以谋取私利。

李紫阳感慨地言道:“常有人言,因你父亲掌管家中的经济,你行事无不随心所欲,几笔生意便能轻易致富。然而,父亲却从未让我们涉足商海。他总是反复强调,当前的生活已然优渥,我们应当懂得珍惜。这于我们而言,亦是一种深刻的教诲,因此,直至如今,我们并未踏上经商之路。”

李先念自己的生活也非常简朴,他办公室里的家具都是老旧的,有的还是他从湖北带到北京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家的人口增加,开支也增大,林佳楣感到经济有点紧张,光靠她和李先念的工资明显不够。于是,她要求三个子女每月各交150元的生活费贴补家用,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晚年,李先念长期在北京医院住院,孩子们为了给他增加营养,经常到人民大会堂的餐厅去打一份25元钱的汤。李先念知道后,一再叮嘱说,“别去打汤了,太贵”。

李紫阳坦陈,在“文革”时期之前,她对父亲知之甚少。然而,自父亲离世之后,她开始逐渐深入地了解他的过往。她感慨道:“父亲投身诸多事业,却从不曾结党营私,始终保持着一贯的低调,这份品质尤为难得。”

李小林:“保密是家规。”

▲李小林和父母

置身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庄重院落之中,我有幸邂逅了李小林副会长。自1975年武汉大学外语系毕业以来,李小林便投身于此,至今已深耕于此岗位多年。

“自幼至今,我从未听闻父亲对任何事物有所抱怨,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家庭琐事,他总是独自默默承受。”

‘最有效的保密,莫过于对所知一无所知。’一旦有所了解,保守秘密便变得尤为艰难。因此,我们家中从不讨论中央会议、人事变动或内部消息,即便是我母亲,对此也一无所知。这已成为我们家庭的传统。”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颇为严厉,对待外人却显得格外宽容。他教导我们从事平凡的工作,切勿追逐官位,亦无需追逐财富。我曾与他探讨,是否要将我们的一生紧紧束缚于他的战车上,毕竟我们也应有自己的生活。然而,他并未赞同。他告诫我,只需专注于工作,避免不必要的纷争。无需追求官职,无需积累财富,更无需声名显赫。”

李先念对次女李小林的评价颇具深意。在接待美国亨利·路斯基金会会长时,外宾好奇地询问李先念如何教育女儿。李先念回答道:“我的女儿从不遵循我的指导,她的成长之路完全是自主选择的。”李小林笑着回应:“这句话恰好概括了我的个性。我总是依据自己的判断行事,对正确的意见我会采纳,对错误的则不予理会。然而,我从未在父亲面前顶撞过他。”

上世纪80年代初,李小林立志赴美深造,然而,他的父亲却坚决反对,“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寥寥无几,双方都笼罩在一种莫名的神秘氛围中。对于我们这类家庭,他心存疑虑。然而,我意志坚定,决心踏上征程。幸运的是,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给予了我不遗余力的支持。最终,在父亲的无奈妥协下,我得以成行。”

“祖国虽贫瘠,却是你的母亲。”

“那时我困意难挡,但父亲坚持说不能延后,务必今晚观看。我深感这是他对我进行的一次深刻爱国主义教育。他坚信,无论身在何处求学,首要之事便是牢记祖国。”

访谈落幕之际,李小林满怀感慨地回顾父亲的一生:“父亲离我们而去已有17载,然而,我总觉得他从未真正离去。他的办公室依旧保持着往日的模样。他的卧室依旧保持着往日的格局。他的音容笑貌依旧历历在目。他的爱依旧温暖如初……”

李平:父亲极忠诚

▲李平(左二)

据李先念的家人所述,李平不仅在容貌上,更在性格上与父亲颇为相似。他于16岁那年投身军旅,并于1970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李平担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一职,军衔为少将。

我性格偏向传统与保守,对夸大其词的夸父、夸官、夸己之举始终抱有反感,认为这类行为过于浮夸。恰恰是这些,成为了我与父亲短暂相聚时光中,他留给我的宝贵记忆。

李平常言:“父亲即父亲,李平即李平。”他感慨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以及建国后的岁月里,父亲始终未曾向我们倾诉过他的风雨历程。这种沉默,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观念——我们所作所为,皆为理所当然,何须炫耀?”

身为一名军人,李平对父亲的评价,仅以“忠诚”二字便能尽述。

李先念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历经战争烽火,屡经生死考验;建国之后,他又多次在历史转折点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彰显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智慧和勇敢精神。李平深情地回忆:“父亲的思想根基与核心,便是那份忠诚。忠诚二字,让他无所畏惧,无所不能。将生命献给党和人民,那些微不足道的委屈和冤屈又算得了什么?哪怕吃点小亏,又何足挂齿?”

李平回忆道,在他父亲离世的前夕,父亲曾向他提及一段往事。那时,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中推行肃反运动,李先念的亲哥哥不幸被误认为是坏人,最终被押解出去执行枪决。当时,哥哥在被带走时,曾用眼神向父亲示意,显然是希望父亲不要与之相认,以免自身遭受牵连。这段往事的叙述,让李平深刻体会到了战争年代斗争的残酷性,同时也让他对父亲内心那份坚韧不拔的意志油然而生。

提及父亲对自身的教诲,李平仅以“好人”二字概括。他言道,父亲始终将“好人”视为评价一个人的独到准则,并将此准则贯彻于家庭之中,以此度量子女的举止。“直至父亲离世前夕,他仍旧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务必成为好人。”

或许由于李平是家中唯一的男性子嗣,李先念对他的期望与要求尤为严格。在李平的记忆中,父亲的形象总是那个“严父”,每当“爸爸眼一瞪,嗯一声”,无人敢轻易妄动。有一次,李平因发烧而无法上班,出于对父亲的畏惧,他竟然躲进了自己的房间,不敢露面,甚至忽略了午餐,直至夜晚家人归来,他才鼓起勇气走出房间。

李平对父亲的严厉印象深刻,“他的严格程度如何,我深有体会。我在1977年至1985年间服务于军事科学院,入职时为正连职,离职时仍为正营职,整整8年时间仅晋升了两级。当我被调至北京军区后,父亲更是亲自派遣秘书前往军事科学院,调查我离职的原因,怀疑我是否因能力不足而无法继续工作,或是在那里犯了错误。”

步入晚年,李先念常与家人共度时光,热衷于打麻将。偶尔,他也会玩点小把戏,偷偷藏起一张牌,大家对此都视而不见,心照不宣。然而,李平却不然,他坚持要老人家交出牌来,众人便开玩笑说:“这可都是你教育出来的结果啊。”

如同我国传统家庭中的温馨场景,李先念对孙儿情有独钟。李平回忆道:“在我儿子降临人世之际,父亲正沉浸在麻将的乐趣中,却心神不宁,时刻挂念着医院的动向,麻将技艺也因此大打折扣。得知喜讯后,他立刻将麻将牌推至一旁,不再继续,兴奋地宣告:‘好了,好了,我有孙子了。’次日,当他与薄一波、宋任穷等友人相聚时,他反复提及‘我有孙子了’。”李平感慨地说,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父亲深沉的父爱,“其实在我们心中,父亲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日常生活中,他看似不太关注我们,很少流露情感,甚至有时几天都不言不语,但他的爱意却深藏不露,深沉而真挚。”

李平眼眶微红,声音略显哽咽。他感慨道:“父亲忠诚奉献了一生。相较之下,我或许缺乏那样的觉悟,但在我心中,只有一个字——‘孝’。我对得起父亲的教诲。我渴望成为一名‘孝子’,这并不仅仅意味着提供物质上的照顾,确保父母安享晚年,而是要心甘情愿地接过老人的接力棒,忠诚于国,服务于民。



88彩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