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热点资讯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三国风云之蜀汉的终结
三国风云之蜀汉的终结

发布日期:2025-07-25 16:04    点击次数:199

上篇文章咱们聊到刘备托孤诸葛亮,提到了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对自己身后政治安排可谓是绞尽脑汁。他做的所有决定其实都基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蜀国最弱,而且刘禅政治水平有限。

所以,刘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家来辅佐他,那就是诸葛亮!但诸葛亮会不会成为王莽,刘备也没底,所以才会又安排李严作为二号辅政大臣。

而且刘备并没有安排这个二号辅政大臣入驻京城,而是领兵在外,说白了就是把他作为制衡诸葛亮的一个重要棋子。

可惜的是,李严对此没有清晰的认知,在位期间老是想和诸葛亮争权,在北伐的节骨眼上跟诸葛亮玩阳奉阴违那一套,各种搞事就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政治筹码,好跟诸葛亮谈条件。

他这种做法违背了刘备当年定下的“后来居上”原则,即荆州集团为主,东州集团为辅,益州集团垫底的基本政治原则。于是诸葛亮终于下定决心彻底废掉了李严。

没过多久,诸葛亮也撒手人寰,蜀汉陷入一片哀痛之中。从此时起,蜀汉政权的灭亡也正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01

短暂的明君

客观地来说,诸葛亮死后,刘禅还是做了一段时间的明君的。

刘禅启用的第一个人是蒋琬。蒋琬虽然没有诸葛亮名气那么大,但也把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诸葛亮在位时几乎是“无岁不征”,也就是年年都要打仗。

蒋琬主政期间减少了打仗的频次,更注重内政建设,主张“以安民为本”,不再北伐,让连年大战的蜀国进入了短暂的修养生息阶段。

同时,刘禅还安排了邓芝驻扎在江州,继续与东吴搞好联盟关系。在内政通畅,外交稳定的前提下,刘禅还派兵解决了南蛮问题。

当然这些都是小规模局部战争,跟北伐那种举国战争相比,规模和烈度都要小的多。但是在这些小规模局部战争中,蜀汉的获益却是明显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甚至有向交州延伸的势头。

后来魏明帝曹睿继位,大兴土木,刘禅得知消息以后认为这是曹魏政权腐败堕落的象征,于是命令蒋琬进驻汉中,准备伺机再次伐魏。

蒋琬认为之前诸葛亮伐魏之所以推进艰难跟蜀地地势险峻行军困难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打算水陆并进。但另有一部分大臣认为水路伐魏,属于顺流而下,进易退难。当年刘备跟陆逊交战就吃过这个亏。

在不断地争论中,时间来到了公元246年,蒋琬病逝,北伐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随后,刘禅选择了费祎作为蒋琬的继任者主持朝政。费祎上任之后,自认为才能远不及诸葛亮,决定和蒋琬一样维持相对保守的对外政策,采取守势。

费祎甚至一度削减了姜维的部队数量。这一做法无疑大大减轻了蜀汉的民众负担。对于蜀汉政权恢复元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外政策方面,刘禅依然坚定地采取联吴策略,注重与江东的孙氏政权搞好外交关系。

到了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刘禅又安排姜维接棒。姜维在军事方面的能力确实非常强,多次组织伐魏且胜多败少。可惜的是这个阶段的蜀汉政权内政出现了问题,黄皓开始专权。

02

伐蜀之战

黄皓是一名宦官。当时距离东汉灭亡还没有多长时间,“宦官干政”这个前车的轱辘印子都还没干呢,按说刘禅不应该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可他偏偏就犯了,难道诸葛亮去世前就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吗?

其实诸葛亮已经考虑到了,他任命董允为侍中监督着宫中的一干人等(主要是宦官),同时掌管宫内的防卫力量,管理着禁军,这样能让他讲话的时候有底气。

这位董允跟蒋琬一样,是出现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贤臣。他不负诸葛亮的嘱托,把刘禅和一众宦官看得死死的,这其中也包括黄皓。

后来董允病逝,接替他的叫陈祗。这个家伙和黄皓勾结到一起,然后就开始兴风作浪,共同排挤姜维。他们谋划要把姜维调回成都,剥夺其兵权。姜维听说之后吓得够呛,只能带着部队躲到沓中去种麦子。

于是两人就更加猖狂了,也愈加荒唐了。

在曹魏方面派出钟会和邓艾率兵攻打蜀汉之前,姜维早早就收到了消息,于是向朝廷上表,希望刘禅能调兵遣将早做准备。

可黄皓居然放着实打实的军事情报不看,非要跑去占卜,然后告诉刘禅说,老大你放心,我找人帮你算过命了,他们不会打过来的。更离谱的是刘禅居然就信了,什么准备工作也没做。

一直到曹魏大军攻入了汉中,刘禅才派人增援姜维。可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先机已失的姜维不得不退至剑门关死守。

熟悉中国历史的都知道剑门关这个地方有多险峻。剑门关的主峰是典型的单面山,北边的陡崖近乎90度,断壁的落差高度有近100米,南面则坡度平缓。

在这个主峰的两侧还有许多类似造型的断崖群,绵延百余里,号称“剑门七十二峰”。诸葛亮主政时期对这里进行了改造,古文中的原话叫“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

说白了就是在这些大小险峰之间搭建了三十里长的飞梁阁道(所以剑门关也叫剑阁),各个险峰上的守军可以共享视野、共享情报、快速调度部队互相支持。这样一来就可以用很少的部队发挥较大的战斗力。

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中,居高临下的守卫方有着近乎变态的优势。我们作为后来人明确地知道,在冷兵器时代,剑门关从未被从正面攻破过。哪怕到了热兵器时代,也只有红军在1935年奇迹般的从正面攻克过剑门关一次。

曹魏大军从北边过来,准备进攻这个集自然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结晶的超级堡垒。面对这样一个怪物,邓艾和钟会商量之后决定绕过它。

邓艾带一小支部队偷渡阴平,他们走险道穿越了700余里的无人区,一路披荆斩棘,甚至自己凿山开路。

最困难的时候是走到马阁山附近,粮草不济,前方又无路可走,进退两难,差点困死在那里。后来找到唯一一个可能走出去的路,却是一个极为险峻的陡坡。

但谁也不知道这个陡坡下面是啥,只能从方向上判断从这里能出去。在所有人都犹豫不决的时候,邓艾亲自上阵,第一个冲上去。他用毛毡裹住身体,一路滚下这个陡坡。

在他的带领下,整支队伍跨越了这个难关,突然出现在江油城下。江油城的守将投降,邓艾继续向前挺进,直逼绵竹。在绵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指挥失利,犹豫不前,未能抢占到有利地形,被邓艾打得惨败。诸葛瞻自己也战死殉国。

大破绵竹之后,邓艾继续乘胜追击,攻克了雒县,大军直逼成都。

03

刘禅投降

此时的刘禅应该是一脸懵圈,因为曹魏大军来的实在太快了。八月从洛阳出发,十月份就到了成都门口的雒县。要知道那可是冷兵器时代,没有汽车也没有火车飞机,别说打仗了,哪怕仅仅行军都要走好一阵子。

面对突如其来的曹军,刘禅和他的谋臣们心神大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种情况下,刘禅的选择无非3种:战、逃、降。

战,这个选项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此时诸葛瞻已经战死,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邓艾却已经绕路兵临城下。此时的姜维就如同三明治中间的那片夹心,被钟会和邓艾两边包夹着,根本无法回救成都。

逃,这个选项也基本是一个死局。他能逃到哪儿去?东吴吗?逃过去了,人家会收留吗?你怎敢保证人家不会把你绑起来送到曹魏去邀功?就算不送去曹魏,人家也不会怎么待见你,毕竟你连自己的大本营都没有了,还指望人家能尊重你、优待你吗?

唯一的选项似乎只有投降了。但人家曹魏愿意接受你的投降吗?这个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说老大你放心,只要你肯投降对方一定会接受的!因为东吴还在呢,曹魏肯定会拿你做个榜样。

如果这时候他们对你有任何过分的举动,以后他们再打东吴,人家肯定会拼死抵抗的。你听我的没错,绝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你要实在不放心我帮你去跟曹魏谈!

站出来发表这段高论的人是谁呢?谯周!

谯周是益州本地人,为人耿直,也算得上是一位名士。您可能会说,上来就投降、一点风骨的人算的上什么名士。其实这种事情要从不同角度来看。

从刘氏政权来看,谯周确实算是个投降派,甚至可以称之为“卖国贼”,可如果站在益州派的角度来看,谯周非但不是卖国贼,甚至还是带领益州走向光明大道的领路人。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反复提到,刘备在蜀中建立的政权其实有三股力量,分别是益州本土派、刘焉刘璋父子执政时期的东州派以及刘备这个蜀汉政权的荆州派。

在人家益州派看来,我们本来都是自己人管自己人,happy的不要不要的,你刘焉来了,直接把我们干成了二等公民,后来刘备又来,我们又变成了三等公民。

尤其是诸葛亮执政期间,年年打仗,国家负担极重,诸葛亮又不愿意把所有的负担都转嫁给基层民众,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益州本地的豪强士族多承担军资。

待遇最低,却承担着最多的义务,搁谁谁能高兴。但诸葛亮威望高,做事又公允。益州派虽然一肚子不高兴,却也没有理由借口,更没有胆子敢搞什么幺蛾子。

诸葛亮一死,他们就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天天想着的就是曹魏能早日来“解放”他们。为什么他们相信曹魏,愿意尊奉曹魏,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说法是“曹魏的目标是一统天下,不是占山为王。”

所以一旦曹魏打败刘氏政权,益州必定能翻身。事实也确如他们所料,刘禅投降之后没多久,原来盘踞在蜀汉的东州派和荆州派官员就被召回京都另行任命。益州派再次成了本地的土皇帝,这让他们更加相信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而刘禅自己投降之后,凭着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让自己安安稳稳地活到六十五岁,也不负他安乐公的封号。

04

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

一提到蜀汉的灭亡,基本上都会把这笔账算在刘禅头上。可实际上刘禅并没有那么的不堪。他之所以看起来那么弱鸡,是因为那个时代英雄辈出,牛人实在太多了。

客观地说,如果生在和平年代做个守成之君,刘禅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为啥这么说呢?咱们可以看看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又撑了多少年。

诸葛亮去世是在公元234年,这一年刘禅27岁。而蜀汉的灭亡是在公元263年,这一年刘禅已经56岁。也就是说,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实际掌权的时间有近30年!

在那样一个群雄竞出的年代里,刘禅能带领最弱小的蜀汉政权撑30年,这本身已经说明了他的能力。

您也可能会说,刘禅的能撑这么长时间,跟诸葛亮留下的好底子有关系。客观来说,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但绝对不是主要因素。

咱可以比较一下。

诸葛亮留的底子再好能比秦始皇留下来的底子好吗?可胡亥只用了3年时间就把一个能把匈奴打的找不到北的统一大帝国给干崩溃了。

还有后世的隋朝,隋文帝杨坚给隋炀帝留下一个富得流油的、全国统一的大帝国,杨广也只用了14年就把它给霍霍了。

相比之下,刘禅只占据了不到全国四分之一面积的地方,却撑了近30年,足见好底子给他加的buff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刘禅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

既然不能把锅都算在刘禅头上,那么到底还有哪些原因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呢?

个人以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人才危机,第二个是国力确实太弱。

在说第一个问题之前,咱们不妨先看一下刘禅的用人。

05

刘禅的用人

刘禅不是不想用人,咱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刘禅执政期间的用人情况。

诸葛亮死后,刘禅一共重用了四个人:蒋琬、费祎、姜维和黄皓。除了黄皓是公认的佞臣(黄皓是宦官,严格来说他是弄权干政,并不算被重用的大臣)之外,其他三个人都是被刘备或诸葛亮盖章认可过的。

而刘禅主政期间的蜀汉,总体上国力还是可以的,尤其在前期甚至还可以多次主动北伐。您可能会说,那些内政工作都不是刘禅做的,而是蒋琬费祎他们做的,跟刘禅有啥关系?

可咱们必须知道,皇帝干不了所有的活,他的活得依赖官僚集团来干。一定意义上来说,皇帝的主要工作并不是处理事,而是处理人。如何识人,如何用人,这才是皇帝的主业。

能把蒋琬、费祎这样的贤臣放在重要岗位上并且依赖重用,这本身就说明刘禅还不至于差到“扶不起来”。事实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点过名的忠臣、贤臣,几乎都被刘禅重用过。

蜀国到最后完蛋是因为诸葛亮给他的人才名单他已经用完了,再往后刘禅不知道后面该用谁了。他自己没能再发现后继者,所以才会让黄皓日渐专权。

缺少既有能力又有权威的能臣主持内政,蜀汉政权的国力日益衰落,再也无力支撑姜维的北伐。直到这个时候,蜀汉才算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从上面这些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刘禅不是不想当明君,否则他也不会使用蒋琬等人。

您可能会说,刘禅如果真的是个好皇帝,为啥要重用黄皓?我个人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觉得刘禅可能是出于一种报复性的补偿心态。

因为刘禅从小被诸葛亮管的太严了,刘备管刘禅都没有诸葛亮管的多。前面咱们也说过,考虑到复杂的集团利益需要平衡,诸葛亮必须依法治国并且严格执法才能保证谁都没有怨言。

在诸葛亮辅政期间不断地将这种理念传递给刘禅,给刘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诸葛亮是刘备留下来的首辅大臣,地位高,威望也高,动不动就拿刘禅到小孩子训。

不信您翻翻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名为《出师表》,其实就是在教育刘禅,开篇就把刘备扛出来,然后就开始教育刘禅,你该这样做,你不该那样做。这一年刘禅多大呢?20岁。

咱们平心而论,我们自己20岁的时候听过谁的话?20岁正是青春无限意气风发的年纪,主打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刘禅贵为天子却在最渴望自由的年纪被诸葛亮盯得死死的,天天循规蹈矩。搁你,你憋屈不?

这种青年时被抑制的任性而为的心态,在刘禅遇到了黄皓这个善于逢迎拍马的人之后,终于报复性的爆发了。于是造就了那个天天醉生梦死,乐不思蜀的阿斗。

06

原因一:人才危机

如果刘禅身边还有贤臣,那么即便有黄皓,也翻不起大浪,比如前面咱们说到的董允,就把黄皓盯得死死的。问题就在于蜀汉到后期出现了严重的人才危机。

前面咱们反复提到,刘备的蜀汉集团来到益州之后,益州的政治格局变得更加复杂:从益州派和东州派掰手腕,变成了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三家大乱斗。

为了稳固自身的统治,刘备集团在用人的时候将荆州派放在第一档,东州派放在第二档,益州派放在了第三档。这种用人策略在政权建立初期是没有问题的。

但到了刘禅时期问题就慢慢暴露出来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荆州派有能力的老臣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刘禅开始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您可能会说,不对啊,荆州派也有后代啊,继续用就是了。

可问题是谁能保证“老子英雄”就一定 “儿好汉”?诸葛瞻就是个典型例证,虽然不能说他平庸昏聩,但跟他爹诸葛亮比,那差的绝对不是一星半点了。

既然荆州派的人不够用,那能不能用东州派或者益州派呢?正好通过这种用人缓和集团内的矛盾,不是一举两得吗?

答案也很简单,不行。一方面,因为长时间的打压,益州派和东州派已经不愿意向朝廷贡献人才,另一方面,这种用人方式也有着极高的风险。

尤其是益州派官员,作为本地豪强的代表,本身就与地方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让他们的政治势力做大,很容易出现失控的局面。

一旦发生蜀汉朝廷被架空无法控制地方势力,那么离改朝换代就不远了。这种用人方式连刘备诸葛亮联手时期都不敢轻易尝试,更何况刘禅?

所以,从刘禅到后期用人策略就是,宁可使用荆州派的普通人也不可能使用益州的能人。正因为这样一个导向,导致能臣越来越少,缺少制衡力量,自然也就让黄皓之流日渐壮大,荼毒社稷。

07

原因二:国力太弱

蜀国在三国阶段是最弱小的一个国,所以他的生存压力最大,再加上历史遗留问题,他的内部矛盾也最多。

在最小的一片土地上却要摆平荆州、东州、益州三大利益集团的矛盾。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就是僧多粥少。想要大家都活的舒坦,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蛋糕做大,也就是必须要扩张。

其实从一般历史规律来看,军事是政治和经济的延续,政治经济搞不好,国力上不去,大概率军事也是不行的。所以历史上强国吞并弱国是常态。

我们耳熟能详的以弱胜强的例子之所以那么有名,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太稀有了,所以才会被拿来赞叹,并不断地被分析研究。

但归根到底,在军事上以弱胜强的一方还是要有国力支撑,否则那一两次的胜利还是左右不了大局。

远的不说,就以官渡之战为例,曹操虽然是弱的一方,但是内部政通人和,团结一心,他的属地治理情况是远远好过袁绍的。

所以一旦让曹操在官渡之战抓住了机会,取得胜利那么就能继续滚雪球彻底锁定胜局。这场军事胜利的背后其实是政治经济实力的支撑、是国力的较量。

所以但凡小国想要扩张,首先必须在内部励精图治,然后再在关键战役上寻找机会,趁机壮大力量。蜀汉在诸葛亮时期其实是做到了励精图治,也确实找到了机会,那就是第一次北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当年马谡没有失街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可以阶段性、实质性的成果。一旦占领了新的土地,那么国力必然增加,以诸葛亮的能力,慢慢治理,慢慢滚雪球,还真说不准三国后面的局势会怎么样。

更重要的是,一旦扩张成功,那么蜀汉集团必然会派出自己最信任的荆州派官员去治理,大本营就有一部分岗位空缺出来,东州派和益州派就可以升职加薪,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真实的情况是马谡失了街亭,第一次北伐失败。这一次北伐其实是蜀国最有希望取得实质性战果的一次。这一次失败之后,对蜀国的士气和信心是很严重的打击。

由于蛋糕没能变大,那么荆州派就出不去。荆州派出不去,东州派和益州派就不得不原地打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职业上升通道被堵死,自然是心生不满。

再加上诸葛亮为了减少普通老百姓的压力,将更多的负担压在了益州本地豪强身上,更是让他们对此一肚子意见。内部矛盾自然也就更加激烈。

咱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马谡战胜了张郃,那么街亭就会成为蜀汉的官渡,再加上诸葛亮的精心治理,整个蜀汉很有可能就此步入一个上升螺旋。

可惜的是马谡失了街亭,第一次北伐空耗了蜀汉本就捉襟见肘的国力,从内部治理到政治平衡全都面临更大的压力。整个蜀汉跌入了一个下降螺旋。

说到底,还是蜀汉国力太弱,容错率太低,在关键战役上经不得哪怕一次失败。

好了,最后做一个总结,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已经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种子,诸葛亮穷尽一生一直想补救这个错误,但奈何蜀汉国力实在太弱,再加上内部矛盾重重,始终难有成效。

星落五丈原则更是加快了蜀汉政权落幕的速度,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老一代能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刘禅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再加上黄皓乱政,谯周误国,蜀汉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88彩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