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18:45 点击次数:81
在今年的“九三”阅兵式上,烈士王伟的妻子阮国琴也出现在观礼台。她怀抱着一张王伟的照片,每当新式战机呼啸而过时,她总会把照片高高举起。
这一幕,让无数人瞬间回忆起2001年4月1日那惊心动魄的一天。
南海上空,一架编号为“81192”的歼-8II战机执行拦截任务,却再也没有返航。驾驶它的飞行员王伟,从此失踪在无边的海面上。
国家动员十万余人展开大规模搜寻,但最终毫无结果。这段遗憾,成了全国人民心中难以弥合的痛。
如今,24年过去,人们终于明白,为何当时十万人也找不到烈士王伟的下落。
天生属于蓝天的飞行员
很多人并不清楚,王伟对飞行的热爱仿佛与生俱来。
1968年4月,他出生在浙江湖州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皆为工厂职工,家中从未有人涉足航空,更谈不上什么“飞行传承”。
然而,这个男孩似乎天生就属于天空。
自幼,他的作业本背面、课本边角,总画满各种飞机。
“以后我要开飞机,守护祖国的蓝天。”——这句稚嫩的愿望,在他心中早早生根发芽。
18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空军航空大学,梦想就此起飞。
航校训练极为艰苦,但他从未退缩。完成课程后,他常常自觉加练,反复琢磨飞行动作和紧急处置方法。
教官回忆说:“他总要比别人多问一个为什么,飞不好就一次次重来,从不敷衍。”
1991年,他顺利毕业,主动申请调往海南一线部队,成为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
南海环境炎热潮湿、气象复杂,许多人不愿前去,他却坚定地说:“前线才能锻炼人。”
在南海服役十余年,他累计飞行超过1200小时,多次执行重大任务,历经无数险情:有过台风中迫降的惊险,也有夜航遇发动机故障的冷静处置。
战友们信赖他:“只要王伟在,再难的任务也有底气。”
他不仅飞行技术过硬,还酷爱钻研,业余时间研究外军战机和战术,甚至自创了一套快速判断空情的方法。
2001年3月,凭借出色表现,他被任命为飞行中队长。
然而,谁也没想到,仅仅一个月后,他就与南海的蓝天作了永恒告别。
南海上空的撞机惨剧
2001年4月1日,这个令国人铭记的日子。
当天上午,美军一架EP-3电子侦察机闯入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空域。
中国海军航空兵迅速派出两架歼-8II战机前往拦截。
长机编号“81192”,驾驶员正是33岁的王伟;僚机由他的战友赵宇驾驶。
两人皆为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对南海空情极为熟悉。
升空后,他们很快锁定了美机。
依照国际惯例,他们保持安全距离,用中英文反复喊话:“这里是中国领空,请立即离开!”
然而美机无视警告,反而突然急转。
9时07分,伴随一声巨响,美机左翼螺旋桨撞上了王伟战机尾部。受损的歼-8II瞬间失控,急速翻滚坠落。
赵宇焦急呼叫:“81192,请回复!” 耳机中传来王伟镇定的声音:“飞机失去控制,我正在努力抢救。”
随后,是那句让国人潸然泪下的话:“81192,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执行任务……”
赵宇亲眼见到王伟拉下弹射手柄,降落伞短暂打开,却很快被气流卷走,消失在翻腾的云层里。
消息传回全国,举国上下无不揪心。
海军立即展开搜救,动用舰艇113艘次、飞机115架次,搜救队伍达上万人。

军民合力,昼夜不息,连当地渔民也自发参与。
搜寻范围覆盖8.4万平方公里海域,但由于当时我国海上救援手段有限,缺乏精准定位和深海打捞能力,加之复杂的水文环境,依旧未能寻回英雄。
4月14日,海军党委沉痛宣布:王伟壮烈牺牲,追认为“革命烈士”。
十万人为何无功而返?
回顾那次搜救,人们才真正理解其中的艰难。
2001年的中国,还没有成熟的远洋搜救体系,没有覆盖南海的实时监控网络,也没有先进的深海探测装备。
当时的搜救只能依靠“人海战术”。面对南海这片“海洋迷宫”,再多努力也难突破技术瓶颈。
一位老队员回忆:“我们知道英雄就在那片海域,但就是找不到,那种无力感至今难忘。”
然而,王伟的牺牲,成为推动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深刻动力。
痛定思痛,我国加快了远程监控和海上搜救体系建设。
空警-2000预警机迅速立项,填补远程监视空白;北斗卫星加速发射,实现全球高精度定位;
像“南海救115”这样的专业救助船常驻南沙,为200万平方公里海域提供保障。
如今,军民一体的海上搜救体系已建立,深海探测设备配备完善,南海实现了全天候监控。
今天的搜救队伍能在复杂海况下迅速出动,效率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英雄未竟的事业
二十多年过去,中国的天空已焕然一新。歼-20战机翱翔蓝天,航母编队驰骋南海,先进监控体系让任何挑衅者无处遁形。
如今,美军侦察机在南海已不敢轻举妄动,我军战机也能从容应对。
而这一切,源自王伟用生命划出的航迹。
九三阅兵式上,当最新的战机编队飞越天安门,阮国琴举着照片的手愈发坚定。
阳光洒落在照片上,王伟的笑容依旧灿烂,仿佛回应着这片他守护过的蓝天。
他的牺牲没有被遗忘,他未竟的事业正由新一代军人继续传承。
祖国,正因他与无数英雄的奉献,变得愈加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