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88彩 > 新闻动态 > 上海交大:7种水果自带二甲双胍?每天换着吃,或有助于稳血糖
上海交大:7种水果自带二甲双胍?每天换着吃,或有助于稳血糖

发布日期:2025-10-10 09:48    点击次数:130

门诊上,有位老年糖友递来一张报纸,指着上面一行字问我:医生,水果还能当药吃?

上海交大研究说有7种水果像“二甲双胍”一样控糖,真的假的?我接过那张纸,心里一动。这个问题,值得展开聊聊。

糖尿病,是个“沉默的杀手”。起初不疼不痒,等人发现时,往往已牵涉多个系统。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神经损伤,甚至增加癌变风险。

控制血糖波动,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这在临床中已是共识。而让人意外的是,某些日常水果中的天然活性成分,竟在实验与临床观察中显示出类似“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

我们先说说“二甲双胍”的经典路径。它通过激活AMPK通路,让肝脏减少葡萄糖生成,同时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简单点说,它降低血糖,不是靠“逼着胰岛分泌”,而是“让身体自己变聪明”。这也是它能长期安全使用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回到水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项代谢组学研究,在分析上百种常见果蔬后,发现其中7种水果富含多酚类、黄酮类、植物生物碱等天然成分,

这些活性物质在体内竟与二甲双胍作用路径相似。它们不是药,却能调节糖代谢,减轻胰岛β细胞压力,甚至改善胰岛素抵抗。

首先被点名的是蓝莓。它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在一项涉及120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干预研究中,连续食用8周后,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3毫摩尔每升,糖化血红蛋白也有轻度改善。

研究者发现,蓝莓花青素能激活AMPK酶,也能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让细胞更愿意“吃糖”,从而降低血糖。

另一个“自带降糖属性”的是猕猴桃。它的低糖负荷值让它在糖友圈颇受欢迎,但猕猴桃中含有一种被称为“猕猴桃多肽”的成分,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增强胰岛素信号传导的作用。

这不是单靠补充维生素C能做到的效果,它属于食物功能转化的一部分。

再说番石榴。它的果实虽甜,但其叶提取物在临床中早已被用于调节血糖。2021年江苏一项医院临床观察发现,每日饮用番石榴叶泡水的2型糖尿病患者,两个月内血糖下降幅度可达18%。

虽然我们吃的是果肉,但果肉中仍含有一定量的槲皮素和黄酮醇,能部分发挥类似功效。

苹果也在这份名单中,但它的作用并非直接降糖,而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胰岛素敏感性。

现代研究显示,苹果多酚特别是“原花青素”,可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生长,间接减少肠道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胰岛素抵抗。这是一条“绕路但靠谱”的辅助通路。

桑葚是个传统中医早已关注的水果。现代研究发现,桑葚中含有一种叫“1-脱氧野尻霉素”的成分,

它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阿卡波糖的作用机制相似,能减缓肠道对碳水的吸收速度,让血糖上升更平缓。这对餐后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尤其有用。

说到柚子,大家可能想到的是它和某些药物“相克”,但它的果肉内含有丰富的柚皮素和柚皮苷。这些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在细胞实验中显示出抑制葡萄糖吸收转运蛋白的能力。简单来说,它能让小肠“少吸一点糖”,有助控制餐后血糖。

最后是樱桃。它的颜色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研究显示,樱桃中的花青素C3G能显著提高小鼠胰岛素敏感性,并调节脂肪组织炎症反应。这项研究为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思路。不仅控糖,还可能帮助改善脂代谢。

在这些研究背后,上海交大团队使用的是代谢组学和细胞功能实验的双重验证路径。他们并没有说这些水果能替代药物,而是发现它们在某些作用机制上“模仿”了二甲双胍。

这不是药效的替代,是机制的补充。对于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前期或轻度2型糖尿病人群,合理搭配这些水果,或许能在饮食干预中起到积极作用。

但我要提醒一句,水果再好,也不能放肆吃。所有研究中的干预量都有限制,比如每日蓝莓控制在一小把(约50克),猕猴桃不超过1个,苹果1/2个为宜。吃多了,糖分反而超标,适得其反。控糖饮食的核心是总量控制,而不是单一成分放大。

临床上,我们常见一种现象:患者在药物控制下,空腹血糖稳定,但餐后血糖依然高。此时,如果能在早餐或午餐中加入上述水果的合理组合,

比如一小块柚子加几颗蓝莓,或是一小碗桑葚加入酸奶中,可以帮助延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这种“食物顺序+食物功能”的干预方式,越来越被营养科和内分泌科接受。

这些水果的控糖效果,多半依赖于它们的原生态形态。果汁、罐头、干果等形式,大多数已破坏天然结构,糖分浓缩,活性物质流失。真正有益的是完整摄入、适量搭配,而不是追求“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消费。

每个人的肠道环境、代谢状态、基因表达不同,同样的水果,对不同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是精准营养学所面对的挑战。

近年来,国内也开始探索通过肠道菌群分析来定制饮食建议,或许未来我们能拥有更个性化的“水果处方”。

糖尿病的管理,已不再是单靠药物的战斗。它是一场关于生活结构的重建。这些带有“药性”的水果,是大自然给予糖友的一份温柔馈赠,它们不是奇迹,但在日复一日的饮食坚持中,的确能带来微妙而真实的变化。

从医生角度,我建议,把这些水果作为饮食的一部分,而不是神话的替代药物。每天换着吃,每次控制量,搭配主食与蛋白质,才是发挥它们潜力的正确方式。不靠单一食物,而靠整体策略,这才是控糖路上最稳妥的选择。

曾经我们把药物当主角、食物当配角,如今,越来越多研究提醒我们:食物本身,就是最早的“药”。而我们对它的认知,才刚刚开始。

[1]张小玲.不同水果对糖代谢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4):256-260.[2]李明,王倩.蓝莓花青素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干预作用[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1,29(3):153-157.[3]孙海燕.桑葚中天然成分对糖尿病病理机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3,39(2):128-133.



88彩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