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88彩 > 新闻动态 > 陈士榘一生追随毛泽东
陈士榘一生追随毛泽东

发布日期:2025-07-10 18:08    点击次数:96

在1955年授衔的57名上将中,陈士榘早年的经历,是他那个时代解放军高级将领的一个缩影。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20世纪2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了井冈山、长征、八年抗战以及之后的解放战争;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是经过多年的枪林弹雨,一步一个台阶,从普通士兵成长为优秀的将军。

自1949年始,陈士榘的人生轨迹与常人迥异。1952年,他荣膺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的职务,此职一坐便是23载。即便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士榘亦未遭受重创。身为中共高级将领,一个军种的首脑,他这样的经历实属罕见。

01

建国伊始,鉴于朝鲜战事与国内建设的迫切需求,中共中央军委果断决策,成立工程兵部队。1952年,一份精心挑选的工程兵司令员候选人名单,呈现在了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案头。

陈人康在当时的选拔过程中,传闻有两位候选人:一位是陈伯钧上将,另一位则是我的父亲,陈士榘上将。军委将这两位人选的资料上报至毛泽东主席处。在审阅了我父亲的相关资料后,毛泽东主席果断决定了我父亲的人选。这一决定基于两个原因:首先,我祖父曾担任清军工兵管带,我们家有着悠久的工兵传统;其次,在红军长征途中,渡过赤水河时,我父亲受命率领工兵营,在赤水河上成功架设了浮桥,当时他担任的是教导营营长一职。

1935年,四渡赤水战役的烽火燃起,毛泽东曾自豪地言,此役堪称其运动战战略思想的巅峰之作。而架设于赤水河之上的浮桥,则是陈士榘将军首次肩负的工兵重任。

陈人康:我父亲便借助他们的渡船搭建了一座浮桥,成效显著,甚至赢得了毛泽东的赞誉。正是在此背景下,这位工程兵司令一职非陈士榘莫属。于是,我父亲便从南京远赴北京,着手组建工程兵部队。

主持人毛泽东是否熟悉您父亲?

陈人康:甚是熟悉,毕竟我父亲自始至终都追随在毛泽东同志身边,这始于1927年秋季的秋收起义,那时他便陪同毛泽东同志踏上井冈山的征途。

1927年,陈士榘初次与毛泽东相遇。彼时,陈士榘尚是一名普通的士兵,而毛泽东则身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肩负中共中央的重托,前往湖南指挥秋收起义。

陈人康:昔日,我父亲仅闻毛委员之名,未曾亲见其人。毛泽东自敌营逃脱后,前来寻访卢德铭。恰逢我父亲正在值班,此乃他首次与毛泽东谋面。父亲引领毛泽东前往卢德铭处,彼时毛泽东身着蓝布长衫,长发披肩,颈围围巾,一副典型的知识分子风貌。此番打扮给父亲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陈士榘记忆犹新的,还有那紧随其后的“三湾改编”。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经过改编的部队以连队为单位设立了党支部,成功实现了毛泽东“党指挥枪”的宏伟蓝图。

陈人康:成为党员,我父亲是首批六人之一,毛泽东亲自担任介绍人,主持了入党宣誓仪式,这一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那个时期,党旗并非镰刀斧头的图案,而是“CCP”的字样,象征着苏维埃。对于我父亲他们来说,“CCP”这几个字母如同天书一般难懂。毛泽东亲自为他们讲解“CCP”的含义。这次难忘的入党仪式,几乎为我父亲一生的政治信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陈士榘随毛泽东一同攀登井冈山。四十余年后,当毛泽东在接见军队的主要领导人时,他紧握陈士榘的手,感慨地说:“若论山头,我们实则同属一脉,皆井冈山之子也。”

陈人康:身为一名红军战士的父亲,自秋收起义起便追随毛泽东,从最底层起步。在他心中,跟随毛泽东就意味着胜利,意味着温饱,意味着拥有稳固的根据地。一旦毛泽东离开领导岗位,就意味着战败,意味着失去根据地,那时便陷入困境,狼狈不堪。

主持人:毛泽东信任他吗?

陈人康:信任,以“文化大革命”为例,可谓一目了然。在那个动荡时期,身为领导核心,我敢断言,哪个军区、哪个省委书记未曾遭受冲击。即便是造反派也曾在我们家中张贴大字报,然而无论如何,我的父亲始终担任工程兵党委第一书记、工程兵司令员,始终坚守岗位,发号施令。

02

“一个坐窝,一个下蛋,配合得相当默契。你们二位功勋卓著,从此,我们中国人在世界的舞台上有了话语权。”

陈人康:起初,两弹工程并未纳入工程兵的职责范围,其主导权由炮兵司令员陈锡联执掌。然而,陈锡联司令员深感炮兵部队在承担两弹基地建设任务时力不从心。与此同时,二机部的李觉副部长也曾上门求助,表达了他们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担忧,担心无法如期完成任务。他们坦言,由于缺乏相关专业技能和施工部队,加之科研背景下的工程实施与施工确实存在重重困难。面对这一局面,我的父亲建议他们向中央提交报告,请求由工程兵接手两弹工程,全面负责勘察、设计以及后续的施工工作。

1958年四月,遵照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指令,一支名为“7169”的神秘特殊部队——“特种工程兵部队”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导弹基地的建造。陈士榘同志被任命为该部队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随后,这支队伍又接手了我国首个核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自那时起,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便在北京总部“隐身”,长达近六载光阴。

陈人康:由于信息的极端机密,以至于家中亲眷亦不知我父亲行踪何在,长年累月,每隔半年便难觅其影,我们仅知晓他已远赴西北之地。

主持人如何知他去了西北?

陈人康:鉴于我们亦曾踏足西北之地,我的父亲曾携母亲以及我的两位妹妹一同居住于酒泉的两弹基地。该基地作为后勤保障的重地,负责向大漠深处输送各类物资与设备。值得一提的是,我母亲也曾在此地工作了一段时间。

主持人:作为儿童,你观察到的是怎样的周围环境呢?

陈人康:在酒泉基地的居留期间,父亲回家的次数依然寥寥无几。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酒泉是个显得格外陈旧且贫瘠的地方。记得有一次,跟随母亲上街时,我眼馋地看到咸菜,便心生渴望,但母亲并未为我购买,此事至今仍让我耿耿于怀。我们居住的是招待所,仅有一张床铺和一个简陋的洗漱间。当时,出行首选的车辆是华沙牌汽车,父亲便乘坐此类车辆,此外还有苏联产的嘎斯69吉普车。我曾去过嘉峪关,那里是一片黄土高坡,绿树稀疏。总体来说,那段日子过得颇为清贫。

陈人康当时年仅十岁,对父亲为何舍弃繁华的北京,远赴荒凉的沙漠工作尚缺乏理解。数年后,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他当年的困惑方才揭晓。

主持人之后原子弹试验取得成功,你是否曾向他提及此事?

陈人康当然可以向您透露。提及那番往事,他的脸上洋溢着激动之情,无论如何,他对能参与这一工程深感自豪。

主持人:他怎么跟你说的?

陈人康:自肩负起两弹工程的重任之后,首要难题便是实验基地的选址问题。偌大的中国疆域,何处才适宜进行原子弹的试验,那时无人能够预知,这亟需通过实地考察来确定。我父亲作为项目的一把手,承担着主要责任。因此,他带领由苏联专家和我国最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组成的团队,乘坐飞机,遍历我国的大西北地区,寻觅人烟稀少、地广人稀的理想之地。

依据当时苏联专家的建议,实验基地最初被选定为位于宁夏的一片沙漠地带。然而,作为工兵司令员的陈士榘持有与众不同的见解。

陈人康当时,我的父亲深思熟虑着一个关键问题:施工部队一旦进驻,生存成为首要挑战,而水则是不可或缺的资源。依赖外部水源补给显然不切实际,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就地取水的方法。罗布泊彼时尚存水源,正是这一优势促使我们最终决定将其选为核实验基地。

1958年下半年,一支约十万的工程兵队伍相继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征程,他们的目标直指戈壁滩深处的罗布泊。这支队伍的领航者,既是他们的司令员,也是他们的政治委员,陈士榘将军。

陈人康:父亲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提及往事时满怀自豪,提及苏联专家时更是赞不绝口。他透露,自己在勘察时未曾佩戴军衔,引得众多苏联专家好奇询问其军阶。有人告知他们,这位正是我国上将、司令员。苏联专家听闻后无不惊讶:原来贵国的上将司令员竟亲自与我们并肩作战!他们对此深感敬佩。

03

1968年新春伊始,毛泽东于首都体育馆亲切接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代表。在目光触及陈士榘之际,他主动迈步向前,将陈士榘紧紧拉至自己身旁。这一温馨的举动,使得身为工程兵司令员的陈士榘内心激动不已。即便在“文化大革命”的风云变幻中,陈士榘的职位依旧稳固,但这场运动对他的个人以及家庭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依旧不容小觑。

陈人康尽管父亲未曾遭受下放或被打倒的厄运,然而,“文化大革命”对于他个人、我们家庭,以及他后续的职务任命,或许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陈士榘曾有一段时日,既不敢亦无法返乡,家中正有造反派守候,意图与他展开论战。身为工程兵司令员兼党委书记,陈士榘无疑是实至名归的当权派,自然成为了造反派欲倾力推翻的目标。然而,就在这一关键时刻,他的家中却突发了一件重大事件。

陈人康我的母亲因对江青发表了数语,竟被扣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遭拘捕。那时正值造反派盛行,他们惯于将周围的人诬指为“反革命”,进而对付受害者,导致我父亲承受了巨大的冲击。我母亲在秦城监狱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后来,我父亲为了自保,选择与我母亲划清界限,提出离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样的选择似乎成了无奈之举。

那一年,正值1966年,陈人康在父亲的安排下,踏上了前往河北怀来的部队进行锻炼的征程。彼时,全国范围内学校停课,革命浪潮席卷,他已无法继续学业。那年,陈人康年仅14岁。

陈人康归家之际,有人告知我:母亲已被捕。那时,我的兄长皆已入伍,远在北京之外,我与妹妹相依为命。我外出服役数月,归来却发现母亲已离我而去,两个妹妹也不知所踪。父亲先是将妹妹们安置于一位海军老战友家中,后终是将她们送至南京,投奔我的叔叔。如此一来,家中只剩我孤身一人,当时的心理冲击无疑巨大。此后,我遂在街头电线杆上张贴了几条标语,恰巧被人发现,遂导致我被捕。

在当时的艰难境遇中,面对那位书写了“反动”标语的儿子,陈士榘毅然决然地亲自将他送至工程兵保卫部门。

“联动”乃“文革”期间的一个红卫兵派别,尽管14岁的陈人康并非该组织成员,却因所撰标语内容与“联动”口号相合,终被公安部带走,囚禁于北京宣武区的看守所。短短数月间,陈家便涌现出两位“反革命分子”。

陈人康:步入屋内,方始惊觉,何止是我被拘禁于此,所谓“联动”的众多成员亦同遭此境,诸如刘少奇之子、董必武之子等,俱在其中。

主持人:后来怎么处理的?

陈人康事后,此事最终聚焦于毛泽东的批示。鉴于我们当时身处囹圄,对具体情况了解有限,唯有模糊的记忆:3月8日,我被迫被送往宣武区的看守所。至4月22日夜晚,大约十点左右,我作为首个被唤醒者,被召唤出所。那所看守所位于一条胡同深处,一条走廊贯穿,走廊两侧分布着多个牢房,我所在的则是最深处。看守逐一呼叫,将“联动”成员的子女召集至看守所内的篮球场,随后,我们被分乘三四辆大型轿车,集体送往人民大会堂。

于人民大会堂之中,陈人康有幸与周恩来、江青、陈伯达等杰出人物会面。他清晰记得,周恩来郑重宣告了毛泽东的指示,明确要求释放所有被捕的“联动”成员。

陈人康:当我返家时,父亲并未在屋,我来得太过突然,恐怕连他事先也未能预料。恰巧中午时分,父亲下班归来,见到我欣喜不已,便问:“小家伙,你这是去了哪里?”我笑着回答:“我去公安部待了几天。”他赞许地说:“你真不简单啊,连毛主席都知道你了,你如今可是大有作为啊!”提到我的事迹,有关部门曾撰写报告,毛主席亲自批示“大义灭亲,立场坚定”,由此可见毛主席对你的认可。随后,我与父亲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父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毕竟通过我的事迹,他在毛主席那里再次获得了认可和肯定。

自1971年“九一三”事变发生,陈士榘便置身于中央军委的核心机构——军委办公会议,尽管如此,他依旧坚守着工程兵司令员的岗位,职务和责任未有任何变动。进入1976年,陈士榘遭解职并接受了审查。然而,中共中央最终认定,尽管他存在政治过失,但与林彪、“四人帮”集团并无实质性的组织勾连。1995年,陈士榘临终之际,他的第二任妻子轻声探问:“你一生中最敬爱的人是谁?”陈士榘以微弱的语气回答:“毛泽东。”



88彩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