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7 10:05 点击次数:156
当我们谈论中国移动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还停留在办理手机卡、安装家庭宽带,或是每月准时收到的账单提醒上。
它就像我们生活里一个熟悉又平常的存在,提供着基础的通信服务。
然而,最近的一则消息却让很多人感到有些意外,甚至可以说颠覆了以往的印象。
中国移动,这个我们以为的“通信服务商”,竟然在半导体芯片这个高精尖领域,接连拿出了自己的硬核成果。
特别是前不久,它一口气发布了两款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化卫星通信芯片,这不禁让人想问,一个运营商,怎么突然就开始“造芯”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件事情的关键,就是中国移动新发布的两款芯片,型号分别是CM6650N和CM3510。
听名字可能有点复杂,但它们解决的问题却非常贴近我们未来的生活。
我们都知道,手机信号再好,也总有覆盖不到的地方,比如广袤的沙漠、偏远的山区、浩瀚的海洋。
在这些地方,传统的地面基站无能为力。
如果有一个物流车队穿越无人区,或者一个水利监测站建在深山里,怎么保证它们的实时数据能够稳定传回来?
这两款芯片就是来干这个活的。
它们最大的本领,就是能让设备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时候,自动“抬头”去连接天上的卫星,通过卫星网络把信息发出去。
这样一来,就等于给物联网设备装上了一个“天线”,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保持在线,真正打通了地面与天空的连接。
这听起来很厉害,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些芯片的“出身”。
拿其中的CM6650N来说,它有几个特别重要的特点。
首先,它的技术架构是基于RISC-V的。
这可能听起来很专业,但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芯片设计就像盖房子,需要一套图纸规范,这个规范就是“架构”。
世界上主流的架构,比如电脑上用的x86和手机上常用的ARM,都掌握在少数几家外国公司手里,使用它们需要授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RISC-V则像一套公开的、免费的建筑图纸,任何人都可以用它来设计自己的房子,不用看别人脸色。
中国移动选择这条路线,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就是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更关键的是,这颗芯片从最底层的设计代码,到使用的设计软件工具,再到最后的生产制造和封装测试,超过九成的环节都实现了国产化。
这不仅仅是一颗芯片的成功,更是我们国家在物联网芯片这个细分领域里,拥有完整自主能力的一个有力证明。
其次,这颗芯片非常“聪明”和“节俭”。
它支持卫星和地面蜂窝网络的双模通信。
也就是说,当设备处在有手机信号的城市里时,它就用我们熟悉的4G或5G网络,这样速度快、成本低;可一旦进入信号盲区,它就会自动切换到卫星模式,确保通信不中断。
这种无缝切换的能力,让它能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
同时,它的功耗控制得极其出色,待机时的电流消耗非常非常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对那些需要长期在野外工作的物联网设备来说至关重要,一块电池或许就能支撑设备运行好几年,大大降低了后期的维护成本。
所以,中国移动这次发布的,并不仅仅是两颗孤立的芯片,而是围绕芯片构建起的一整套“天地一体”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目标是为各行各业提供一个无处不在、永远在线的连接网络。
当然,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绝非一日之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这次发布卫星芯片之前,中国移动已经在另一个难度更高的芯片领域取得了关键突破。
那就是在2023年发布的“破风8676”芯片。
如果说卫星芯片解决的是网络覆盖“广度”的问题,那么“破风8676”解决的就是5G网络核心设备“深度”的难题。
这颗芯片是用于5G基站的,它的作用,好比是基站里的“同声传译”。
我们手机发出的无线信号和基站内部处理的数字信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这颗芯片就负责在两者之间进行高速、准确的翻译。
这个岗位技术门槛极高,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几家巨头公司垄断,被业内称为5G基站上的“明珠”。
我们国家要建设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如果这个最核心的元器件之一始终要依赖进口,那无疑是存在巨大隐患的。
“破风8676”的诞生,彻底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它不仅性能强大,还具备“可重构”的特性,这意味着它非常灵活,能通过软件调整去适应不同的网络标准和频段,应用范围很广。
目前,这颗凝聚了无数研发人员心血的“争气芯”,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而是已经大规模应用在了国内十多家设备厂商的三十多款5G网络设备中,并且还随着我们的5G技术一起走向了海外,在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了商业部署。
正是有了像“破风8676”这样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坚克难,才为今天卫星芯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5G基站核心芯片,到卫星物联网芯片,再放眼到更广阔的领域,我们能看到中国移动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它早已不满足于只做一个铺设网络的“管道工”,而是要向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
如今最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移动也投入了巨大的资源。
它自主研发了万亿参数级别的“九天”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个成果还被评选为“2024年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之一。
为了给这个强大的“大脑”提供充足的动力,它还在全国布局建设了十多个大型智能计算中心,形成了强大的算力集群。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些点串联起来看:用自主研发的芯片,构建一张覆盖“空天地海”的、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再利用这张网络汇聚来的海量数据,通过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强大的算力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为千行百业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这条从“连接”到“计算”再到“智能”的升级之路,脉络已经非常清晰。
所以,当我们下次再看到中国移动的标志时,或许应该换一个视角了,它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的通信服务提供者,更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默默构筑着坚实地基的科技力量。